手持鹼蒿子的田希雲。
  天山網訊(通訊員高雄 張元梅 攝影報道)2014年6月14日是我國的第九個文化遺產日,本次文化遺產日的主題是“非遺保護與城鎮化同行”。各地相繼開展文化遺產日主場活動、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版成果展、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座月等。旨在向社會和民眾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,提供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文化產品和服務,弘揚優秀傳統文化,傳遞“非遺”傳承等。
  六師新湖農場“鹼蒿子燒制土鹼技藝”在2008年3月12日獲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2009年,原新湖農場四分場六連農工61歲的田希雲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。2012年6月6日,在第7個“文化遺產日”之際,田希雲榮獲“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”。
  “鹼蒿子燒制土鹼技藝,已知傳承有五、六代人,距今有200多年曆史。主要流傳於新湖農場和芳草湖農場。
  在每年七八月戈壁灘上鹼篙子成熟季節,居民在鹼篙子生長多的地方,選一個地勢高、土質較密且平整處挖一上口80釐米見方、下麵大、深約1米的坑,窖內挖一個十字火道,並根據風向在窖內挖通風口,與窖內十字火道相通,窖口一般用石板或磚瓦蓋嚴實。將提前1至2天砍下的鹼篙子放在窖內分次連續焚燒,全部燒完後,蓋住窖口,一二天后焚燒的鹼篙子會自然凝結成墨綠色的土鹼塊,一般一窖會有百十公斤燒鹼,用此燒鹼塊化水過濾後做的灰面光滑、滋潤、口感好、有筋骨、易消化。同時此燒鹼塊化水洗滌衣物和頭髮等。  (原標題:文化遺產日”里追尋“鹼蒿子燒制土鹼技藝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f92xffkn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