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本報訊 (記者 趙昂)目前,演藝集聚區這一概念已經進入了許多城市,扎堆建成的豪華劇院已成為城市新的風景線,但與此同時,其中相當數量的設施,卻出現了閑置破舊。如何盤活“存量劇場”,吸引社區百姓走進劇場成了待解難題。
  僅北京市天橋地區,目前就已經集中了14個劇場,而根據該市西城區的規劃,未來這裡將集中50個劇場。連位於遠郊,人口僅38萬人,距離市區直線距離有50公里之遠的懷柔區,也提出了建31個劇場的宏偉計劃。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會長李牧曾對媒體表示,北京市各種劇場、禮堂有1000多個,但不少處於閑置狀態。出現了一邊是資源浪費,一邊是適合百姓的文化場所不足。究其原因,交通不便、收費昂貴,成為難以吸引社區居民的兩個主要因素。
  “除了小時候學校組織去看話劇外,很少去過劇場。”北京市民崔龍告訴記者,“票價太貴了,一場音樂會好幾百元,花不起。雖然每天上下班都經過一些劇場,但感覺它們離我們太遠。”還有不少市民表示,自己在得到親朋好友或企業贈票時曾進過劇場,“感覺不錯”,除此之外,難有再進劇場的機會。
  曾經參與了國內三十多座劇院、音樂廳建設的中孚泰文化集團董事長譚澤斌向記者表示,劇場的作用不能僅局限於演出,也應包括學術交流、劇目創作交流、團體聚會。這樣,才能讓更多社區百姓走進身邊的劇場,接受文化熏陶。“在學校、社區周邊都應該有劇場,使劇場成為承載社區文化功能的場所。”
  劇場建設方面的專家劉芳表示,之所以一些演藝文化場所會出現空置,是因為一些文化建築在設計之初就只註重滿足會議功能,聲學、燈光、舞臺等與多功能的文化建築標準不符。一些早期設計的建築未達到行業標準水平,而新建的許多文化場所則完全仿照歐美廳堂建設模式,演出功能和建築結構、聲學和燈光都適合歐美音樂觀演,不適合我國民族音樂和樂器、劇種觀演。
  “劇院‘社區化’包括劇院建設與科學管理兩個方面。另外,我國劇院可以嘗試向小型化發展,加快二三線城市的劇場建設,通過把小劇場建到社區,以發揮劇場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‘毛細血管作用’。”譚澤斌至今記得舊金山音樂學院的“社區劇場”模式,“學院不僅有大音樂廳,周邊還配套多個小音樂廳,小音樂廳可以演出,也能灌制唱片,周邊居民也可以在這裡參與文化活動和演出,比如小學生的畢業演出和典禮。”
  據文化部相關數據顯示,我國演出市場正處於上升期,僅2012年,全國演出總場次200萬場,總收入達355億元,票房收入為135億元,其中專業劇場票房收入為61億元,同期全國電影票房總收入為170億元。
  (原標題:劇場佈局應註重“社區化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f92xffkn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